当前位置:陕西健康网>症状>鼻汹

鼻汹

鼻汹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的黄疸出血型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汹、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此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为高峰,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其散发病例。

内容目录

鼻汹的概述

鼻汹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的黄疸出血型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汹、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此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为高峰,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其散发病例。

鼻汹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有如下几点:

(一)传染源 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主要携带波摩那群,为洪水型钩体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自然界虽有多种动物可感染和携带钩端螺旋体,但在本病流行中的意义不大,仅为一般储存宿主。钩体患者尿中虽有钩体排出,但数量很少,迄今尚未证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故人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很小。

(二)传播途径 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类感染除极个别来自实验室感染外,均来自接触受染动物排出到环境中的钩体所致。在秋收季节,野鼠群集田间觅食。其中病鼠将钩体的尿液排出污染田水和土壤,农民赤足下田劳作,钩体即可侵入手足皮肤细微破损处造成感染。在雨季和洪水季节,由猪粪便外溢广泛污染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后,常引起感染流行。其他传播途径包括渔民捕鱼时接触疫水,涉水游泳,矿工及下水道工人作业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持久的同型免疫力,但不同型别间无交叉免疫。新人疫区的人易感性高,且易于发展为重型。

(四)流行特征 由于钩体在外界存活需适当温度及湿度,其感染的方式需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使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流行性和一定的职业性。我国多数地区钩体并发生和流行集中于多雨温暖的下求季节。在南方产稻区,常在收割季节短期内突发大量病例,成为局部流行或大流行。洪水型的发生亦集中在暴雨发生洪水后,短期出现成批病例流行。在非流行时期,则多为散发病例。此时,除临床较易漏诊和误诊外,亦常低估流行的实际情况。国外自70年代后,钩体病明显的从职业性接触转向野外活动偶然接触,年龄亦以儿童为主的倾向。但仍将农民、牧民、屠宰工人、下水道工人、打猎者等列为易感人群。此外,钩体并流行中的临床类型亦有明显变化。如在50―60年代,流行中的严重类型以黄疸出血型为主。而70年代在我国南方各省、韩国、波多黎各等国外有关的钩体流行报道中,则均以严重肺出血型致死的病例最突出。

鼻汹的检查有哪些?

1.疑似病例

①起病前3 周内在流行地区与疫水或猪、鼠尿及其污染物有接触史;

②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头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结膜明显充血但不痛,全身淋巴结肿大。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任何一组症状者:

①肺出血;

②黄疸及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③脑膜脑炎症状;

④肾炎症状(腰痛、蛋白尿);

⑤胃肠道症状及休克。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潜伏期2~20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Edward和Domm将钩体病分为第一期(即败血症期)、第二期(即免疫反应期)。国内曹氏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种分期对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鼻汹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鼻汹需要做如下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而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临床确诊需要有阳性的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而这些特异性检查往往又需时日。所以为了作好诊断,必须结合流行病学特点、早期的临床特点及化验等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发热 应与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的有:伤寒、流感、上感、疟疾、急性血吸虫病、恙虫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除依靠临床特点外、流行病学病史、蛋白尿以及氮质血症的出现,往往对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黄疸 应与黄疸型肝炎鉴别。肝炎是以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为显著,无眼结合膜充血和腓肠肌压痛、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肝功能ALT、AST明显异常、CPK不增高。流行病学史和血清学试验可资鉴别。

(三)肾炎 有肾脏损害而无黄疸的钩体病患者需与肾炎相鉴别。钩体病具有急性传染性热性发病过程,有结合膜充血、肌痛明显,血压多正常,无浮肿。

(四)肌痛 应与急性风湿热相鉴别。急性风湿热的疼痛多分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而钩体病的肌痛以腓肠肌为基。

(五)出血或咯血 出血可与上消化道出血、血尿、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及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疾病鉴别,可通过周围血象及骨髓检查、GI检查等手段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咯血应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肿瘤等疾病鉴别,通过肺部X线摄片或CT等检查加以区分。

(六)脑膜脑炎 脑膜脑炎型钩体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都在夏秋季流行,都无疫水接触史,亦无全身酸痛、腓肠肌压痛、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等。乙型脑炎病情凶险、抽搐、昏迷等脑部症状比钩体病明显,尿常规、肝功能多正常。

1.疑似病例

①起病前3 周内在流行地区与疫水或猪、鼠尿及其污染物有接触史;

②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头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结膜明显充血但不痛,全身淋巴结肿大。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任何一组症状者:

①肺出血;

②黄疸及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③脑膜脑炎症状;

④肾炎症状(腰痛、蛋白尿);

⑤胃肠道症状及休克。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潜伏期2~20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Edward和Domm将钩体病分为第一期(即败血症期)、第二期(即免疫反应期)。国内曹氏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种分期对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鼻汹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钩体病为人畜共换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而控制传染源难度较大。一般以加强田间灭鼠,家畜(主要为猪)粪尿的管理为主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具的应用,流行环境的改造以及减少和不必要的疫水接触。

3、预防接种及化学预防 钩体菌苗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半月到1月开始接种,前后注射2次,相隔半月。第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ml,当年保护率可达95%。化学预防采用多西环素200mg,在接触疫水期间每周口服1次,亦可有80%以上的保护率。 实验室以外接触可能感染钩体者,给与多西环素200mg,或注射青霉素2-3天,可预防发病。

鼻汹的缓解方法

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