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西健康网>疾病>痤疮

痤疮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酒刺”“暗疮”等,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皮脂外流不畅所致。自青春发育期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脸上或其他部位生过痤疮,只是有些人数量少,时间短,一般在25岁以后自然趋向痊愈,所以不必放在心上;有的人数量多,表现为丘疹、黑头、脓疱、脓肿、结节、囊肿,甚至瘢痕,常有碍美观。有的人胡乱求医或自己乱治,以致病情恶化,产生更多的瘢痕,遗恨终生。

内容目录

痤疮疾病简介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酒刺”“暗疮”等,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皮脂外流不畅所致。自青春发育期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脸上或其他部位生过痤疮,只是有些人数量少,时间短,一般在25岁以后自然趋向痊愈,所以不必放在心上;有的人数量多,表现为丘疹、黑头、脓疱、脓肿、结节、囊肿,甚至瘢痕,常有碍美观。有的人胡乱求医或自己乱治,以致病情恶化,产生更多的瘢痕,遗恨终生。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有遗传因素的条件下,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尤其是皮肤组织中的双氢睾酮增多)和毛囊口内的痤疮棒状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是痤疮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人体皮脂腺的发育与皮脂分泌直接受雄性激素的支配,青春期由于雄性激素水平显著提高,刺激皮脂腺,使皮脂分泌功能异常活跃,皮脂大量分泌,使皮肤油光发亮,毛囊口亦随之扩大,由于毛囊皮脂腺导管或毛囊口的角化堵塞,过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瘀积在毛囊内形成脂栓,即所谓粉刺。痤疮棒状杆菌所产生的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酸甘油脂,成为游离脂肪酸,它能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和刺激真皮及毛囊周围组织,引起毛囊皮脂腺周围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痤疮症状。一部分脓疱是由于毛囊虫寄生或白色葡萄球菌的继发感染。

痤疮临床表现

因个体的反应不同,痤疮造成的损害程度也有不同,其临床的表现也 不一样。有些人只出现轻微的粉刺,有些人却是出现严重的囊肿,留下色素沉着和疤痕。因此,临床上根据症状的轻重又对痤疮进行了分级:

Ⅰ级: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脓疱,总皮损小于30个;

Ⅱ级:粉刺和中等量丘疹、脓疱,总皮损数31~50个;

Ⅲ级:大量丘疹、脓疱,总皮损数50~100个,结节数小于3个;

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总皮损大于100个,结节/囊肿大于3个。

痤疮常见类别

根据痤疮发病的不同时期、不同致病机制、不同病理形态可将痤疮分为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聚合性痤疮(acne conglobata)、爆发性痤疮(acne fulminans ,AF)、高雄性激素痤疮、新生儿痤疮、婴儿痤疮(IA)、儿童期痤疮、青春期前痤疮、药物性痤疮(drug-induced acne)、剥脱性痤疮(acne excoriee)、机械性痤疮(mechanical acne)、瘢痕疙瘩性痤疮(acne keloidaiis)、热带痤疮(tropical acne)、月经前痤疮(premenstrual acne)、虫蚀状痤疮(acne vermiculata)、职业性痤疮等。

痤疮皮损分类

1、粉刺性痤疮:初发者有白头和黑头粉刺两种。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位于毛囊口的顶端,可挤出,叫硬脂栓。

2、丘疹性痤疮:痤疮炎症可继续发展扩大并深入,表现为炎性丘疹和黑头粉刺者称丘疹性痤疮。

3、脓包性痤疮:表现以脓包和炎性丘疹为主者称为脓包性痤疮。

4、囊肿性痤疮:表现以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内含有带血的粘稠脓液,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及瘢痕称囊肿性痤疮。

5、结节性痤疮:脓包性痤疮漏治误治以后,可以发展成壁厚,大小不等的结节,位于皮下或高于皮肤表面,呈淡红色或暗红色,质地较硬,称为结节性痤疮,又称硬结性痤疮。

6、萎缩性痤疮:丘疹或脓疱性痤疮破坏腺体而形成凹坑状萎缩性瘢痕者,称萎缩性痤疮。

7、聚合性痤疮:数个痤疮结节在深部聚集融合,有红肿颜色青紫,称为融合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

8、恶病质性青春痘:超重型青春痘,虽极少见,但却相当严重。损害为小米至黄豆大的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黑头粉刺不多,经久不愈;多并发于贫血、结核病或其它全身性疾病。

痤疮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酒刺”“暗疮”等,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皮脂外流不畅所致。自青春发育期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脸上或其他部位生过痤疮,只是有些人数量少,时间短,一般在25岁以后自然趋向痊愈,所以不必放在心上;有的人数量多,表现为丘疹、黑头、脓疱、脓肿、结节、囊肿,甚至瘢痕,常有碍美观。有的人胡乱求医或自己乱治,以致病情恶化,产生更多的瘢痕,遗恨终生。

痤疮发病原因

1.内因:内分泌功能失调,雄性激素分泌增多或相对增高,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油脂量增多。

2.诱因: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大便、睡眠等个人行为因素;烟、酒等嗜好因素;药物因素;化妆品及皮肤护理因素等,基本诱因如下:

⑴大便干燥:便秘、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致毒气上升,毒素上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声音嘶哑,皮肤油腻,诱发痤疮,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⑵饮食因素:偏嗜麻辣、油腻、海鲜、油炸等类食品及烟草者,均可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大量皮脂,诱发痤疮。

⑶油性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易成为痤疮杆菌、毛囊虫、螨虫等的营养环境,发生感染。

⑷药物因素①长期口服避孕药。②药物性雄激素或类激素。

痤疮皮脂腺囊肿

简介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中医称“粉瘤”。主要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囊内为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

发病原因

皮脂腺排泄管阻塞。

发病机制

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

临床表现

1.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小的如豆,大则可至小柑桔样。囊肿呈圆形,位于皮内,并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黏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个主要特征与表皮样囊肿作鉴别。灰白色凝乳状、有臭味的内容物偶可流出。

2.皮脂腺囊肿发生缓慢,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质地软,无压痛,可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

3.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变软、皮温升高、疼痛、化脓。

鉴别诊断

与皮样/表皮样囊肿鉴别:

皮样/表皮样囊肿可能由先天因素或创伤造成。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和皮肤附件所构成。表皮样囊肿囊壁较薄,无皮肤附件。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和颏下区,常位于黏膜或皮下较深的部位或口底诸肌之间。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囊肿呈圆形,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皮肤或粘膜均无粘连,触诊时囊肿有似面团样的柔韧感。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其生长可影响受累器官的功能状况。

皮样囊肿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外,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大体标本有时可见毛发。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毛囊和皮脂腺等结构。

治疗以手术摘除为主。

疾病治疗

一般局麻下手术切除。沿颜面部皮纹方向做梭形切口,应切除包括与囊壁粘连的皮肤,切开皮肤后锐分离,摘除囊壁。囊壁一般很薄,应避免破裂。

囊肿并发感染时,应切开排出脓液和豆渣样内容物,待感染控制后3个月手术切除。

痤疮瘢痕疙瘩

疾病简介

瘢痕疙瘩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的瘢痕,实质上是皮肤的一种纤维组织肿瘤。特点是常与皮肤损伤的轻重程度无明显关系,甚至轻微外伤,如蚊虫叮咬,预防接种等针刺伤都可引起;向周围正常皮肤生长,其范围超过原始皮肤损伤范围;病程长,多持续增大,无自行萎缩消退倾向;最易出现在前胸、颌颈部、耳朵、肩部及上臂等部位,有特定部位多发倾向,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表现为色红、坚硬、痒痛不适、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肿块,极少有过度角化、溃疡和挛缩;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幼稚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透明样变明显、粗大、排列紊乱,并有丰富的粘液性基质;加压疗法多无效,单一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且较原有瘢痕范围更大,故目前多主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但均不能保证瘢痕疙瘩不复发,因此,它仍是国际上临床重大难题之一。

发病原因

瘢痕疙瘩多继发于皮肤损害,外伤、感染(寻常狼疮、皮肤瘰疬、痤疮、带状疱疹、梅毒性溃疡)、手术缝合、烧伤、注射、接种(种痘和接种卡介苗)、搔抓、甚至蚊叮等均可成为直接原因。虽然有人主诉中无明显原因,但大多数属于轻微损害未引起注意者。鲍卫汉等统计621例799块瘢痕疙瘩的病因分析显示,241块(30.1%)为原因不明,167块(20.9%)为毛囊炎,114 块(14.3%)为手术,114块(14.3%)为感染,85块(10.6%)为预防接种,60块(7.5%)为外伤,14块(1.8%)为激光打耳孔,4块为虫咬。Ohtani报道的101例277块瘢痕疙瘩的原因中寻常性痤疮83块(30.0%),为首位;注射引起的54块(19.5%),手术 27块(9.7%),其它25块(9.0%),水痘引起的18块(6.5%),不明原因11块(6.1%),拔火罐烧伤14块(5.1%)等。

据统计300例瘢痕疙瘩患者发病原因,结果表明痤疮(毛囊炎)是引起瘢痕疙瘩的重要病变。其中瘢痕疙瘩由痤疮(毛囊炎)等感染引起142例,占47.3%;外伤引起35例,占11.7%;手术引起31例,占10.3%;预防接种引起19例,占6.3%;扎耳孔引起9 例,占3.0%;蚊虫叮咬5例,占1.7%;原因不明59例,占19.7%。可见痤疮(毛囊炎)、外伤及手术是造成瘢痕疙瘩发生的重要原因(三者占 69.3%)。

诊断方法

瘢痕疙瘩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包括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1)询问病史:①起因:瘢痕疙瘩除继发于外伤、手术外,尚多见于预防接种、虫咬、痤疮及不明原因所致的皮肤损伤,询问病史时要注意。②自觉症状:瘢痕疙瘩多表现为长期存在的瘙痒和疼痛症状,部分病人在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加剧。③病程与转归:瘢痕疙瘩病程较长,瘢痕发生后无自发萎缩消退现象,既往做过多种治疗,效果不好,甚至更大。

(2)体格检查:除细致的全身检查外,对瘢痕局部的检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作好记录。①形态:瘢痕疙瘩可表现条状、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突出皮肤表面的肿块等;②数目:1个或多个;③颜色:如稍红、或接近正常皮肤颜色等;④质地:较硬;⑤厚度: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⑥发生部位:可以1个或多个部位可同时发生;⑦病损范围:病变超过原始损伤范围;⑧一般不造成机体功能障碍。

(3)实验室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瘢痕硬度测定、瘢痕厚度测定、瘢痕表面温度测定等。

(4)照相记录:采用照相技术,在同一姿势、同一距离、同样的光线下留下病变的照片。

治疗原则

1、治疗总策略:瘢痕防治动态疗法!

2、指导思想:防治结合,把预防措施寓于治疗之中,既重视预防,又重视治疗。

3、主要要点:

第一步是促进愈合,减少治疗性因素引起瘢痕增生的风险,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

第二步是重视预防,预防胜于治疗,对瘢痕的预防主要是指上皮覆盖创面后瘢痕组织是否继续增生及其控制的措施;主要是指瘢痕形成前和形成间尚未成熟的阶段。主要目的是尽量去除各种造成瘢痕增生的因素,减少瘢痕的生长,预防瘢痕对机体造成的各种畸形和功能障碍;

第三步是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正确治疗,瘢痕疙瘩需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不宜单纯手术;

第四步是各种有创面的治疗方法,对机体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损伤(创伤),又面临新的创面愈合,新的瘢痕防治,应按此思路,进行动态治疗,循环往复,争取每一循环均可使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直到获得较为满意效果 。

综合治疗

主要是强调瘢痕治疗没有特效方法,需要采用手术、药物、加压、放射、激光、物理康复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与瘢痕防治动态疗法主要治疗措施一样,但在治疗策略上有较大区别。瘢痕防治动态疗不但包括治疗,更强调预防,尤其是从创伤早期和手术之初即开始注重预防瘢痕的发生;不但适合于已形成的瘢痕防治,而且适合于各种手术和创伤处理;不但强调瘢痕需要采用综合方法治疗,而且强调在有创的治疗后又会有发生新的瘢痕风险,需要加强预防和动态治疗,突出了瘢痕防治的复杂性。可见瘢痕防治动态疗法在内容上的确与瘢痕综合治疗基本相同,且在临床上早已被应用,但从认识上比瘢痕综合治疗有了明显的提升,时刻体现出瘢痕的防治结合,适应证更加广泛,并且能将传统的瘢痕防治时间提前,将治疗本身的损伤最小化,使治疗效益最大化,从而确保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瘢痕防治动态疗法是对目前瘢痕防治的全面概括和总的治疗策略。

瘢痕疙瘩目前比较适当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与非手术联合治疗, 主要有以下数种方式:①手术切除联合切口处高剂量率近程放射治疗;②手术切除联合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③激光或冷冻去除瘢痕后联合高剂量率近程放射治疗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一、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成熟瘢痕或瘢痕疙瘩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瘢痕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磨削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显微外科手术等。以瘢痕切除缝合、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植最为常用。

手术对瘢痕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原则上尽可能全部切除瘢痕,瘢痕切除后能通过Z改形或其他成形术直接缝合最好,不能直接缝合修复创面者,采用皮瓣的办法优于植皮,全厚植皮的办法优于刃厚皮片移植。但鉴于瘢痕疙瘩手术后复发率极高,一般不主张单一手术治疗,而主张手术后早期辅以放疗、药物注射治疗。

需强调的是,任何手术方式均不可能把瘢痕完全去除,只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或矫正瘢痕造成的危害;而且手术刀口愈合后又面临着新的瘢痕发生,其治疗效果的评价需要观察一年以上的时间。

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的适应证主要是:①影响外观;②感觉异常、有痒、痛不适等自觉症状;③发生溃疡、继发癌变;④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手术时机:瘢痕疙瘩确诊后在身体健康,无手术禁忌证情况下均可选用手术治疗。

常用手术方法:一次切除缝合、分次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为瘢痕疙瘩的手术修复提供了多种选择。

1.直接切除缝合是瘢痕疙瘩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小的瘢痕疙瘩,且其周围组织较松弛者。

2.分次切除缝合:瘢痕疙瘩面积较大或多处发生,一次全部切除既不能直接缝合,又不宜植皮时,如在面、颈等暴露部位,分次切除常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3.皮肤游离移植:手术操作较简便,一次手术即可满足要求,需时较短,为较大面积瘢痕疙瘩切除修复时常采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因植入的皮片颜色、质地与植皮周围区域的皮肤差距较大,美观效果较差,故临床上较少应用。

4.皮瓣移植:能获得皮肤色泽、质地优良的外形和满意的功能效果。

5.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以诱导组织生长,可增加皮肤面积,为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皮源,凡体表各部需要修复或再造而局部皮瓣供区不足、周围有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均可考虑应用;禁用于拟扩张区近期有放射治疗史、有出血倾向、严重营养不良者、有全身性感染或手术部位有急性感染性病灶者及有精神障碍而不能合作者;优点是能提供与受区完全匹配的皮肤软组织,扩张皮瓣转移后供区无后遗畸形和严重瘢痕,治疗效果好、代价低;缺点是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周期较长。

皮肤组织扩张术基本步骤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瘢痕及其周围皮肤的情况,选择皮肤扩张区和扩张器的大小形状,将选用的扩张器埋置于要扩张的皮肤深面。第二阶段是定期向埋植的扩张器内注水,使扩张器扩张,扩张器表面的皮肤软组织增长扩大。向扩张器内注水扩张通常需要2~6个月,一般是每周注水1~2次,每次注水量至患者感到胀痛为止。达到一定程度,预测能够满足治疗需要时进行第三阶段治疗。第三阶段是瘢痕等病变切除制备皮瓣受区,扩张后的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区。

需强调的是瘢痕疙瘩应避免单纯手术,而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药物疗法:

分为全身用药、瘢痕表面外用药物和瘢痕内注射药物三类。目前瘢痕治疗全身用药还较少,常用的是积雪苷片,特点是用药时间较长,效果较缓慢;比较常用的外用药物是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积雪草苷软膏、丹芎瘢痕涂膜及瘢痕止痒软膏等,适用于各种瘢痕,对儿童及不能耐受其他治疗之痛的患者特别适宜;比较常用的瘢痕内注射药物是长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以其为主的多种药物,一般用于小面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随着药物注射方法的改进,药物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面积愈来愈大。

1、 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比较常用的药物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生物制品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中药等,多选择以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曲安奈德)为主的2~3种药物混在一起使用,1~4周注射1次,4~8次1个疗程。

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胶原α-肽链和脯氨酰羟化酶的合成,使胶原合成减少,同时能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使胶原降解增加。常用药物:①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别名为曲安缩松、去炎舒松、去炎松一A、确炎舒松-A,是一种强有力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②康宁克通-A,是丙酮缩去炎舒松无菌混合液,是一种消炎作用极强的合成皮质类固醇;③得宝松,通用名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使用方法:曲安奈德与康宁克通-A每次用量为80~120mg,得宝松每次用量为7~14mg或1.4mg/cm2,每1~4周1次,4~8次为1个疗程。注射前可加入2%的利多卡因,以缓解注射时的疼痛。药物若有疗效,注射后1~2周可见局部变软变薄,症状明显减轻,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

注意事项: ①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有局部萎缩、凹陷、色素缺失、月经紊乱等副作用,应注意把药物注射到瘢痕内,并掌握适当的剂量,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情,如出现副作用应停药观察;②曲安奈德与得宝松联合应用,效果会更好;③停药后,瘢痕可能复发,可再次局部注射治疗。

2、生物制品类药物:

目前用于治疗瘢痕的生长因子大多数还处在实验阶段,只有干扰素、透明质酸酶等少数生物制品类药物可以临床使用。

(1)干扰素:干扰素是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等刺激Th1细胞产生的糖蛋白,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具有抑制细胞增值,诱导细胞分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等作用,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临床上可根据病变范围及程度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瘢痕内局部注射或全身应用的方法治疗瘢痕。全身应用适合于全身大面积泛发性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每次用量在100万~300万单位(10~30μg)之间,每周2次皮下注射或肌注,10~15次为一个疗程。患者应用后,瘢痕痛痒感觉明显减轻,体积变小,硬度变软,色素沉着变淡。但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疲劳,肌痛,及痒痛等不适症状,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应减少剂量或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该药也适合于瘢痕内局部注射,一般7~10天注射1次,4~6次为一疗程。该疗法禁用于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有心绞痛、心肌梗塞病史以及其它严重心血管病史者,有其它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的副作用者,癫痫和其它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

(2)透明质酸酶:也称玻璃酸酶,为蛋白分解酶,能分解组织基质中的玻璃酸粘多糖,使氨基葡萄糖的C1和葡萄糖醛酸的C4间的氨基已糖键断裂,组织中的粘多糖降解,含量降低,局部组织变平、变软,使注入的药液及病变局部的渗出液易于扩散和吸收。临床上通常采用本品 1500单位(1支),与其它药物联合局部注射到瘢痕组织内。注意该药不能静脉注射,现配现用, 禁用于感染部位,以防引起扩散。

3、抗肿瘤类药物:

5-氟尿嘧啶(5-FU)和塞替哌,均是抗肿瘤类药物,它们能抑制细胞分裂,阻止细胞生长,抑制胶原前体的分泌和胶原的交联,而被不少学者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临床上多是采用小剂量的这些药物和其它药物(多是激素类药物)联合,瘢痕内局部注射。

4、中医中药:

中医药对瘢痕治疗研究历史悠久,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中医认为,瘢痕多因先天因素或金刀所伤,水火烫伤,余毒未净,受外邪侵入肌肤引起,在治疗上应重视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的整体观点。主要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如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生脉散加味、消积排通汤和通脉灵片剂口服等;外治法,这是治疗瘢痕的主要方法,如采用黑布药膏贴法、鸦胆子软膏、瘢痕止痒软化膏外用等;内外治结合法,如内服消积排通汤,外用甘芜粉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中药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促进肉芽组织上皮化、瘢痕组织内血液和营养供应等方面均有影响,对瘢痕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开发出积雪草苷软膏、丹芎瘢痕涂膜及瘢痕止痒软膏等中药制剂用于临床。

5、其它药物:

如维拉帕米,可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周期中mRNA合成,使皮肤成纤维细胞被阻滞于G1 期,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及TGF-β、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被一些学者用作局部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应用时一次最大剂量 2ml(2.5mg/ml),可使瘢痕局部药物浓度高达100~500mmol/L,每3周一次,共3次,效果较好。曲尼司特(Tranilast)和苯海拉明,是抗过敏药,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前列腺素,对瘢痕局部瘙痒和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用。

6、放射疗法:

浅层X射线和β射线均可使成纤维细胞数量大幅度地减少,功能受到损害,胶原纤维和基质的合成减少,胶原纤维的分解增多,使瘢痕得以变平、变软。β射线有90Sr、32P等同位素敷贴和电子线照射等方法,其中以电子线照射剂量稳定、可控、安全为最好。

该法主要适用于不愿手术或不宜手术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 每1~2周照射一次,每次300~500rad,连续4~6次为一个疗程,如有必要,间隔1~2月可重复照射。目前多用于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预防,并主张术后24小时内开始应用,一般在2周内给予1 200~1 500rads。

注意事项: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色素沉着、局部瘙痒、感觉障碍或疼痛感。为减少放疗副作用的发生,应注意:①避免深部组织及非病变部位的照射;②严格掌握剂量,特别是单次剂量,尽可能采用小剂量、长疗程的方案;③头面部、躯干和近脊柱等部位选用穿透力弱的β射线;④眼睑和眼周放疗时,应特别注意对眼的保护;⑤肛门、会阴、阴囊、阴茎等部位放疗时,应注意保护儿童及生殖年龄男性的睾丸;⑥在儿童时期,胸腺、乳腺及甲状腺部位应避免应用穿透性强的X线进行治疗;⑦对范围大或不在一个平面上的皮损进行分野照射时,应使照射野内的照射剂量分布均匀,并注意避免重叠照射;⑧在放射治疗期间及照射后的3个月内,应避免各种物理因子(如日晒、热水烫洗)和化学因子(如药物中的煤焦油、水杨酸、碘酊等)的刺激。

三、其它方法:还包括加压疗法、硅凝胶制品应用、物理疗法等,可根据瘢痕疙瘩的情况适当选择,做为瘢痕疙瘩治疗的辅助手段。

(1)加压疗法:以弹性织物对伤口愈合部位持续压迫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的方法,称加压疗法。自20世纪70年代,很多医疗中心一直把该法作为烧伤后预防增生性瘢痕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该法是一种预防瘢痕增生的常规方法。

该法主要适用于适合包扎部位的增生瘢痕,特别是全身大面积的增生性瘢痕,也可作为瘢痕疙瘩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措施。使用原则是一早、二紧、三持久。一早:即尽早开始压迫治疗,在创面愈合后即开始。二紧:就是在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及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越紧越好,压力一般在1.33~3.33kPa(24~30mmHg)为宜。低于此压力效果不明显,高于3.33kPa则有可能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肢体水肿,甚至发生缺血性肌肉、神经损伤。三持久:就是持续性、长期压迫治疗,主张一天24小时连续加压,更换衬垫物及清洗皮肤等一次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压迫治疗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一般应达1年以上。

常用方法:1)海绵加压固定法:将聚丁二烯盐海绵剪成与所压迫的瘢痕一样大小,用粘胶将海绵固定于瘢痕表面,再用弹力绷带或者弹力套压迫,4~7天更换一次。

2)垫塑料夹板法:热塑夹板(thermoplast)为1,4-异戊二烯塑料制品,具有可塑性,在72℃~77℃ 热水中可软化,在软化时极易被塑型,可塑成所需要的形态,冷却10 分钟即可变硬、定型。根据这些特性,临床上将裁剪好的热塑料夹板,放入72℃水中软化后置于患处塑型,用于防止瘢痕挛缩造成的有关畸形效果较好。因其塑型后变硬,无弹性,故应内衬海绵和纱布,防止其直接接触皮肤,压迫皮肤坏死。热塑料夹板的透气性差,阻碍皮肤或创面水分蒸发,为避免此不足,可将热塑料夹板软化后快速打孔,并经常地更换衬垫及敷料,注意保持敷料干燥。

3)弹性绷带压迫法:弹性绷带是一种纤维织物或外包纤维织物的弹力橡皮筋,每层可产生1.33~2.13kPa的压力,包扎2~3层可获2.67~5.34kPa的压力,未愈合的创面或使用夹板时,均可应用弹性绷带包扎,该法简单方便。注意四肢应从肢体远端的正常皮肤开始(仅露出指、趾末端),作螺旋状成“人”字形包扎,圈间相互重叠1/2~2/3;四肢需缠弹力绷带2~3层,躯干则需缠3~4层;腋部瘢痕挛缩可用半圆形海绵置于腋下,上臂外展90°及前屈10°体位(以避免肩关节向前脱位),以弹性绷带作8字形包扎;弹性绷带宜每天更换洗涤;下肢深度烧伤愈合后,开始下床活动时,虽然此时无明显瘢痕挛缩,但亦应包扎弹力绷带,以防因肢体静脉回流障碍,使已愈合的创面起水泡、溃破而形成新的创面。

4)弹力衣(套)压迫法:弹力衣(套)的原材料为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纤维及含88%以上聚氨基甲酸乙酯的长链聚合体纤维组成,称作珠罗纱立体织物。可按病人瘢痕部位制成面罩、背心、手套、裤子、袜子等,对防止面部、四肢、指(趾)的瘢痕效果明显。

注意事项:①创面愈合后即可采用加压疗法,但初愈的创面皮肤较嫩,易起水泡,内层应敷二层纱布再戴弹力套,平铺后尼龙搭扣粘合加压。②原则上实行24h连续加压,睡觉时切勿解开。③治疗过程中应维持有足够的压力,当弹性变小感到松弛时应及时更换新的弹力套。④对于凹陷部位需填加毡垫或纱布块作为衬垫,使凹陷部位受力均匀方可压出实效。⑤注意瘢痕固定体位,颈前瘢痕固定颈部于头后仰位,颈侧瘢痕固定颈部向健侧过屈位,腕、肘、膝部瘢痕可固定关节于伸直位,踝关节处瘢痕固定关节于中立位,手背部瘢痕应将掌指关节固定于屈曲90°、拇指固定于对掌位、手指固定于伸直位。

(2)硅凝胶制品应用:硅胶光滑柔软,无刺激性,在早期被用作压力治疗的衬垫。1983年Terkin等首先报道应用硅胶膜贴敷治疗瘢痕,之后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硅胶膜贴敷治疗增生性瘢痕有一定的疗效,可减轻瘢痕局部的瘙痒与疼痛,促使瘢痕软化,甚至缩小瘢痕。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其压力作用、水化作用及硅胶生物学活性相关。目前可供使用的有硅凝胶贴膜、喷雾制剂和软膏等,多用于瘢痕的预防和其术后的辅助治疗。

主要适用于任何年龄及各个时期的瘢痕疙瘩的治疗及术后复发的预防。使用方法:①硅凝胶膜应妥善贴附于瘢痕表面,中间不要有间隙;②每天使用8~24小时,使用时间越长疗效越好;③每天清洁硅凝胶膜及瘢痕,硅凝胶膜凉干后可反复使用;④疗程至少要在2个月以上。

注意事项:①应用硅凝胶膜较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丘疹及瘢痕表面汗渍、瘙痒,经清洁处理、暂停使用后均可缓解,并不影响继续治疗。②创面尚未愈合,不宜使用。

(3)物理疗法:在创伤早期适时有效的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处理创面,可以有效的预防或减轻瘢痕的增生,创面瘢痕增生后,应用物理因子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所以瘢痕的物理治疗不是创面愈合后才开始,而应始于创伤之后,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直到患者康复。主要方法如下: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等幅中频正弦电流疗法、超声波疗法、蜡疗、激光、冷冻及功能康复综合疗法等,可通过物理疗法导入药物,有较好的消炎镇痛、促进愈合、加速水肿消退、软化瘢痕和粘连、促进瘢痕消退、预防瘢痕挛缩的疗效。

1)激光疗法:CO2激光是最早用于治疗瘢痕的激光,主要是通过激光对瘢痕的烧灼、气化或碳化作用,去除瘢痕,但疗效较差,复发率高。随后氩激光和Nd:YAG激光投入应用,取得一定效果,但复发率仍较高。近年来应用585nm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瘢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讲,效果不理想,应用报道较少。

该方法主要并发症是术后一定时期内的红斑期与色素沉着,但多能自行消退。因单独应用激光治疗瘢痕复发率较高,故常需配合放射治疗等方法一起应用,以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

2)冷冻治疗:是用冷冻剂来破坏瘢痕组织细胞和血液微循环,使其坏死脱落,同时可以导致瘢痕组织水肿和细胞间隙增大,瘢痕密度减小,使皮质激素等药物瘢痕内注射更为容易和有效。适用于小面积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常用的冷冻源为液氮,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点冻法和接触法,具有操作简捷、不引起出血和复发率低等优点。缺点是可引起皮肤色素减退。

注意事项:进行冷冻疗法时,冷冻不能太深,一次冷冻面积不能太大,否则有重新形成瘢痕的可能。单独应用冷冻疗法治疗瘢痕效果不肯定,因此其常与皮质激素瘢痕内注射联合应用。

分子生物学治疗:利用生物分子治疗瘢痕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比较有希望的方法是基因疗法和抗转化生长因子β治疗。基因疗法是在基因水平,通过基因转移方法进行基因替代、基因修正或基因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是将正常基因通过一定的载体——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引入靶细胞的技术。根据HSV-TK/GCV肿瘤基因治疗的模式,在成纤维细胞培养中,有逆转录病毒携带“自杀基因”,插入HSV-TK/GCV,可从基因水平抑制成纤维细胞,从而控制瘢痕的产生。研究表明瘢痕疙瘩中纤维母细胞对TGF-β的灵敏度比肥厚性瘢痕和正常组织中的要高,另外还发现降低TGF- β1和TGF-β2的浓度可以减少瘢痕的形成。

疾病预防

一、预防意义:预防胜于治疗,一定要强化预防意识。

二、预防方法:(1)瘢痕疙瘩继发于外伤、手术外,尚多见于预防接种、虫咬、痤疮及不明原因所致的皮肤损伤,一定要增强体质、强化个人卫生、增强安全意识,尽可能减少皮肤损伤。(2)一旦皮肤受到损伤,应选择正规单位和有经验的医师,积极采取措施,仍能减轻或减少瘢痕疙瘩的发生机会。此时,对瘢痕的预防主要是指上皮覆盖创面后瘢痕组织是否继续增生及其控制的措施;主要是指瘢痕形成前和形成间尚未成熟的阶段。

1、瘢痕形成前的预防:(1)治疗因素性瘢痕的预防:主要是指手术引起,预防的具体措施是“五无加两适当”,即:无菌原则、无创技术、无张力、无异物、无死腔、手术方法得当与手术时机合适。(2)非治疗因素性瘢痕的预防:是指外伤、烧伤引起的瘢痕,这类损伤往往较重,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所以对这类损伤瘢痕预防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给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尽早封闭创面。

2、瘢痕形成期的预防:瘢痕虽已形成,但此时采取一些措施对瘢痕的生长仍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降低瘢痕形成的程度,减少瘢痕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方法有:加压疗法、药物疗法、放射疗法、物理疗法和功能康复综合疗法。详见上述瘢痕的治疗方法。

饮食注意

大多瘢痕疙瘩不影响功能,患者应调整心情,把自己当成正常人,正常生活即可。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样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用烟酒,但其他过多限制只能增加心理负担,没有必要,实际上也难以做到。因为瘢痕疙瘩不是短时间控制饮食就能够好转的,所有食物均需经过机体消化后才能成为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建议患者注意体验,如果进食某种食物后症状加重或瘢痕疙瘩生长加快,应尽可能避免继续食用。

手术后应加强营养,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鸡蛋、瘦肉、牛奶、蔬菜和水果等,以增加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不食辛辣和易过敏食物,如辣椒、海鲜。不能吸烟和饮酒,以免影响刀口愈合。一般不需要服用高级保健食品。

痤疮脓包疮

简介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约占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两者亦可混合感染。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出现浸渍时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繁殖;患者瘙痒性皮肤病时,瘙痒可破坏皮肤屏障而利于细菌定植。

本病可通过密切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凝固酶阳性噬菌体2组71型金葡萄菌可产生表皮波脱素,引起毒血症及全身泛发性表皮松解坏死;抵抗力低下患者,细菌可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少数患者可诱发肾炎或风湿热。

症状

脓疱疮有称为传染病脓痂疹,欲称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丘疹、水疱或脓包,易破溃后成脓痂、系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可在儿童中流行。

本病可分为两型:

大疱型脓疱疮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起病迅速,初为散在小水疱,很快扩大、化脓,成为脓疱或脓性大疱。疱壁比较松弛,看似起皱。疱内脓液常沉积在底部或下半部,呈半月形。疱壁很薄,易破溃流脓,露出糜烂面,干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痂下脓液向四周溢出,在周围发生新的水疱、脓疱,排列成环形、弧形,又称环状脓疱疮。好发于面、头、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多发生于2~8岁儿童,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头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为红斑或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米粒至黄豆大,周围有红晕,疱壁松弛,疱内脓汁沉积于疱底,上部为透明液体,形成半月形,疱膜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蜜黄色脓痂,自觉瘙痒,故而搔抓后易自我传染,向周围蔓延。

脓痂性脓疱疮

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特点是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薄壁的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的红晕,脓疱破后其渗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与邻近皮损互相融合。本型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围及耳廓部位多见,亦可发生于四肢。由于瘙痒明显,常因搔抓而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而发生新的皮疹。陈旧的结痂一般约6~10天自然脱落而愈,不留疤痕。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迅即转为脓疱,脓汁较粘稠,周围炎性红晕明显,干燥后结有蜜黄色厚痂,约一周左右,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鉴别

根据新生儿脓疱病以大脓疱随后出现全身症状的特点可以诊断,但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金葡萄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可能是本病的严重类型。起病急,有严重的全身症状,皮损主要是大水疱,尼氏征阳性、剥脱显著,不具有大脓疱损害。

2.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水疱多发生在手、足部等易受外伤和摩擦的部位,大疱内容澄清,常有家族史。

治疗

西医药治疗

(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O.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

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症见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糜烂结脓痂, 可伴发热、口渴、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症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滑石30克(包煎)、生甘草6克。

(2)外治法

①如意金黄散以凉茶调后外搽患处。

②马齿苋30克、苦参30克,水煎湿敷患处。

③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洗剂外搽。

预防与调养

1.普及卫生教育,尤其对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员、教养员,以防本病流行。

2.注意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

3.保护皮肤完整,即使皮肤有极细小的破损,也应及时涂些红药水或龙胆紫,以防感染。如有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应早期积极治疗,切忌搔抓。在暑天,防痱治痱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4.产房婴儿室、托儿所或幼儿园如有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严密消毒。

痤疮毛囊炎

疾病简介

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全面分型毛囊炎,随症立法、依法组方、组方给药王老草本肤康;注意饮食生活起居,从临床治疗到生活调理。

毛囊炎发病原因

毛囊炎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羊须疮”、“须疮”、“燕窝疮”;发于眉间者称“眉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

(一)发病原因: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皮肤的浸渍,局部蜜封包扎及应用皮质激素等是引起毛囊炎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皮肤卫生差,以及搔抓均可为本病的诱因。非化脓性者多与职业或与某些治疗因素有关,如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均易患本病。

毛囊炎症状

(1)自觉痒痛,好发于年轻人,面部皮肤也有散发的毛囊炎。

(2)粟粒大的丘疹,顶端化脓呈小脓疱、不融合,破后有少量脓血、无脓栓,愈后不留瘢痕。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毛囊炎初发时常为散在性,形状如同米粒大小,呈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周缘有炎性红晕,随后迅速变成脓疱,但不互相融合。脓疱破裂或拔去其中毛发时可排出少量脓液和血浆,但局部炎症逐渐消退后不留疤痕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而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毛囊炎初发时大都成批出现,每一个损害历时5~7天可以吸收痊愈,然而新的损害不断发生,故病程往往绵延数周至数月,有的甚至更久。症状时轻时重,反复不愈。瘙痒的程度也不一,有时伴有微痛。检查时患处附近淋巴结肿大,病变严重时可伴有发热。

毛囊炎鉴别诊断

脓疱疮

本病应与寻常性痤疮鉴别,后者见于青春期,惯发于颜面、上胸背部,有黑头损害。

囊性脓疱疮它的症状多为为毛囊性红色丘疹,而且在顶端常有红晕,脓疱,而且像丘疹一般群集分布,特别是在中心部丘疹消退后会有少量色素,鳞屑沉着,并且在边缘又有新起的丘疹,可能还会逐渐向四周扩大。而且毛囊性脓疱疮比较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毛囊性脓疱疮比较容易发于面部,特别是像颏部、额头、脸颊胸部、腰部、肩部、上肢伸侧、背部这些地方。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深部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的化脓性炎症,故炎症浸润深而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中央有脓栓,易于鉴别。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皮损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润明显,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以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表面有多个蜂窝状脓栓,局部红肿更为明显,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明显有助于鉴别。系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性溃疡,外观如蜂窝状。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中毒症状,亦可并发败血症。

痱疮

亦称假性疖病,是汗腺化脓感染所致,常与红痱同时存在。好发于小儿头皮等处,似疖肿,但无脓栓,浸润较局限,且局部疼痛与周围炎症不如疖明显。

毛囊炎诊断依据

1、起病时为一硬结,有局部红、肿,疼痛及压痛。数日后,病源扩大,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栓,继而软化,破溃,脓汁排出,炎症减轻渐愈。

2、疖肿较大时,可有发热,头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数增高。

3、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中医治疗

毛囊清疮贴:由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党参、当归、紫花地丁、野菊花、黄岑、栀子、黄连、茯苓、天花粉、白花蛇舌草、赤芍、白芷、黄芪、麦门冬、牡丹皮、皂角刺、生地黄、生甘草、生姜、老蒜、葱白等二十余味中药材组成。地道药材、合理组方,又循正宗执法熬制之特点,方可保障其传统黑膏药治疗毛囊炎之神效。

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外治法: ⑴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西医治疗

内治法 :⑴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3周内注射2次。

⑵免疫疗法: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菌苗注射治疗。

外治法:以消炎杀菌、干燥为原则,酌情选用以下方药:10%硫磺炉甘石洗剂10%鱼石脂酒精、复方新霉素软膏、5%白降汞软膏氯霉素亚砜剂外搽。

物理疗法:除急性炎症期外可采用紫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药物疗法

药敏试验

全身疗法:在皮损广泛而有明显脓头时,应给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有条件可送脓液培养,并作药敏试验,这样对选择更有效的药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疫疗法: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可用疖病菌苗注射,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开始剂量为0.5毫升,第二次为1毫升,第三次为1.5毫升,以后每次为2毫升。一般注射后无不良反应,如有发热等不适,不要再增加剂量,必要时可减量或停用。

局部疗法:皮损发作时局部忌用水洗,避免搔抓,皮损部位应将毛发剪短,局部可搽杀菌、止痒的药物如发水等。伴有渗液的患者可用0.1%利凡诺溶液湿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炎症缓解后可以用2%氯霉素乳剂、0.5%新霉素软膏以及3%碘酊外搽。

痤疮疾病分成

严重程度分级有助于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案,目前根据国际改良法进行分级:

1. 轻度(Ⅰ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脓疱,总皮损小于30个;

2. 中度(Ⅱ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皮损在30-50个;

3. 中度(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症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皮损数在51-100个之间,结节少于3个;

4. 重度(Ⅳ级):结节性、囊肿性和或性痤疮,伴有疼痛并形成囊肿,总皮损多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

疾病形成

油光满面,油脂过多 → 毛孔粗大/堵塞 → 皮脂腺分泌油脂 →角质层增厚,油脂渐往皮层表面隆起 →角质层隆起,油脂堵塞毛孔,隆起的顶点氧化变成黑色 → 细菌在毛孔里和油脂搅和在一起 → 痤疮丙酸杆菌在缺氧情况下大量繁殖 → 导致炎症细菌侵入,变成脓疱、结节 → 整个毛囊变红、发炎 → 细菌扩散到附近的皮肤组织,变得更大,进而形成痤疮。

痤疮症状表现

1、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中央有一黑点,称黑头粉刺;周围色红,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另有无黑头、成灰白色的小丘疹,称白头粉刺。若发生炎症,粉刺发红,顶部发生小脓疱,此时可影响容貌。破溃痊愈后,可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伤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严重者呈橘皮脸。临床上常以一、二种损害较为明显,往往同时存在油性皮脂溢出而并发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还可发生成片的红斑,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

2、发病部位以颜面为多,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处,胸前、颈后、臀部等处(见下图)。自觉可稍有瘙痒或疼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新疹不断继发,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

3、聚合性痤疮病程长,多发于男性,常见丘疹、结节、囊肿、脓肿、窦道、瘢痕等多种损害混合在一起。此痤疮分布广泛。

4、炎症性皮损有多种表现: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丘疹脓疱型,这是最常见的是丘疹脓疱型痤疮,这种痤疮常常有粉刺和脓疱或丘疹,也就是说这种痤疮通常会同时具有非炎症性和中度炎症性皮损。痤疮的严重程度主要是由粉刺和丘疹及脓疱的比率来决定的。丘疹和脓疱越多,痤疮就越重。这种痤疮的症状表现为红色小包、包头略带黄色,发病很痒,但是不能挠,会留下疤痕。

痤疮危害表现

痤疮严重影响的这些俊男少女的美貌,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痤疮是在普通痤疮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这类的痤疮症状会比普通的症状更为严重,也更加的难以操控。而痤疮的病程一般来说是比较长的,患者也大多是男性,而且痤疮的症状会表现出丘疹、结节、囊肿、瘢痕等表现,痤疮的分布也是格外广的。对于中高度的痤疮,这类的痤疮不但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发病的时候还会伴有强烈的疼痛感,如果没有很好的调理,很轻易有疤痕产生。

痤疮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1.综合性治疗 由于痤疮发病机制的多元化以及疾病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不同,因此治疗方法需经常调整。

2.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皮损性质、严重程度、药物机制、既往治疗史、经济状况以及发病机制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本人的治疗方案。

3.心理治疗 病人应了解痤疮的病程、饮食、不良反应、如何使用护肤品和化妆品。

4.长期坚持治疗。

食疗药方

饮食是防止痤疮的一个基本方法。

1、忌食高脂类食物。高脂类食物能产生大量热能,使内热加重。因此,必须忌食如猪油、奶油、肥肉、猪脑、猪肝、猪肾、鸡蛋等。

2、忌食腥发之物。腥发之物常可引起过敏而导致疾病加重,常使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扩大而难以祛除。因此,腥发之物必须忌食,特别是海产品,如海鳗、海虾、海蟹、带鱼等。肉类中的性热之品也是发物,如羊肉、狗肉等,可使机体内热壅积而加重病情。

3、忌高糖食物。人体食入高糖食品后,会使机体新陈代谢旺盛,皮脂腺分泌增多,从而使痤疮连续不断地出现。因此患者忌食高糖食物,如白糖、冰糖、红糖、葡葡糖、巧克力、冰淇淋等。忌食辛辣之品。这类食品性热,食后容易升火,痤疮者本属内热,服食这类食品无疑是火上加油。忌服补品。有些家长生怕发育期的孩子营养不够,于是拼命进补,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补药大多为热性之品,补后使人内热加重,更易诱发痤疮。

民间偏方

水牛角丝30克,生地15克,白芍20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红藤20克,玄参20克,当归6克,白鲜皮30克,丝瓜络10克,钩藤15克,甘草6克。水煎,可内服(日1剂,分3次服)或擦洗面部。

取赤药12克,丹皮10克,枇杷叶9克,生草9克,桑皮9克,菊花9克,苦参9克。将上述药材全部置于锅中,加水浸泡后煎煮至沸腾,滤出,服用。每日1剂。

取白芍3克,细辛3克,桃仁3克,通草2克,大枣2枚。将大枣掰开,然后将上述所有药材放入一个杯口带滤网的杯中,倒入滚沸的开水冲泡后服用。每日早七时下午四时服用为佳。

清肠排毒

痤疮有多种发病因素,身体内分泌的变化、消化不良或便秘等胃肠障碍,精神紧张,等因素都是造成痤疮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毒素堆积是主要诱发因素。人体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部分堆积在毛囊皮脂腺内,以油脂携带的形式存在,就形成了痤疮。抑制内分泌的西药,虽然疗效显著,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服用时有效,停药后马上反弹,并且产生依赖性。长期服用,导致内分泌紊乱,并有导致抑郁症的报道,因此不可取。定期使用舒泰清清肠,保持肠道畅通才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解决之道。肠道吸收毒素减少,通过血液循环达到毛囊皮脂腺的毒素也会减少,痤疮也会随之减少。实践也支持这一理论,大便通畅,便次多的人,很少长痤疮。

内治方法

痤疮的内治法五则

一、肺热引起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

肺热痤疮,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遂使肺热不得外泄引起。其症面长丘疹,状如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皮疹以鼻周围为多,亦可见于前额,间或有黑头粉刺,且伴口鼻干燥,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脉数。当用上法。宜用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合枇杷清肺饮(人参、枇杷叶、黄连、黄柏、桑皮、甘草)化裁治之。

二、血热引起痤疮,宜用凉血清热法

血热痤疮,多由情志内伤,气分郁滞,日久化热,热伏营血所致。其症颜面丘疹以口鼻及两眉间为多,面部潮热明显,妇女尚有月经前后丘疹增多,舌红,脉细数等。当用上法。用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鸡冠花、野菊花、凌霄花)合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加减治之,其效颇佳。

三、胃热引起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

胃热痤疮,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之物,使肠胃燥结,中焦积热,郁于面部皮肤而致。其症面部丘疹,状如粟米,能挤出白粉样油状物,间有黑头粉刺,以口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前胸,且常伴有口干口臭,饮食较多,舌燥,喜冷饮,大便秘结,脉沉实有力等。最宜上法。用清胃散(黄连、升麻、当归、生地、丹皮、石膏)加减治之,甚验。

四、热毒引起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

此痤疮多由肺胃蕴热上炎,复感外界毒邪,热毒相结,蕴于面部皮肤引起。其症为面部有散在丘疹,以小脓疱为主,周围常有红晕,自觉疼痛,严重时可火欣红肿痛,伴有发热,舌红苔燥,脉实数等。当以上法治之。用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随症出入,其效非常。

五、湿毒血瘀引起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

这种类型的痤疮,多由素体蕴湿,郁于肌肤,复感外界毒邪,致湿毒凝聚,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而成。其症除丘疹、脓疱外,常以结节囊肿为主,皮肤出油较多。最宜上法。用除湿解毒汤(土茯苓、薏苡仁、萆艹解、车前子、大豆黄卷、泽泻、板蓝根、赤芍)加减治之,必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