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西健康网>疾病>荨麻疹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

内容目录

荨麻疹简介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和饭疙瘩。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因微血管暂时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清渗入组织内引起,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或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荨麻疹分类

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虫咬性荨麻疹、蛋白胨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压迫性荨麻疹、血清病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肾上腺能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等。

荨麻疹发病原因

1.食物:以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某些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或大蒜等调味品等。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蛋白食品在未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荨麻疹,这在儿童较多见,也可能是儿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与成人不同所致。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2.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另一类为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黏菌素、维生素B、奎宁、肼苯达嗪等。

3.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丝虫、阿米巴和疟原虫等;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齿槽脓肿、鼻窦炎、脓疱疮、败血症等。

4.吸入物:花粉、灰尘、动物皮屑、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如甲醛、丙烯醛、除虫菊、化妆品等)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

5.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

6.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如毛虫,甲虫及飞蛾的毛鳞刺入皮肤)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

7.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

荨麻疹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

荨麻疹变态反应性

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毒素(anaphylatoxin)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荨麻疹非变态反应性

1、一些物质属组胺释放剂,进入体内后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或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等使组胺释放而引起症状。如某些药物,包括阿司匹林、阿托品、吗啡、可待因、丁卡因、奎宁、多黏菌素B、肼苯达嗪、毛果芸香碱、罂粟碱等或某些简单化合物如胺、脒的衍生物、吐温80、阿拉伯胶等能降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cAMP而引起组胺释放。

2、物理机械及精神因素:如受冷,受压、饮酒、发热、运动及情绪激动等可直接作用于小血管和通过内源性激素的改变而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3、毒素、蛇毒、细菌毒素、昆虫毒素、海蜇毒素等。

4、某些食物:如水生贝壳类动物、龙虾、草莓、蘑菇等亦可活化补体而引起组胺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