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西健康网>症状>杨梅样舌

杨梅样舌

又称“草莓舌”,是舌的一个病理体征,表现为舌充血水肿,乳头增粗隆起,突出于灰白色舌苔上,形似杨梅。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

内容目录

杨梅样舌的概述

又称“草莓舌”,是舌的一个病理体征,表现为舌充血水肿,乳头增粗隆起,突出于灰白色舌苔上,形似杨梅。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

杨梅样舌的原因有哪些?

多见于猩红热患者,其他热病患者有时也可见到。猩红热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少数患儿在病后2~3周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单纯的草莓舌,全身无其他症状,而单纯的草莓舌也可能是缺锌导致。

杨梅样舌的检查有哪些?

见为舌充血水肿,乳头增粗隆起,突出于灰白色舌苔上,形似杨梅,即可诊断。

1、一般检查:血液: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严重患者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5%~10%。尿液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如果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则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2、血清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咽拭子涂片进行快速诊断。

3、病原学检查:可用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血培养很少有阳性结果,而咽拭子培养常常可有链球菌生长。

杨梅样舌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短缩舌常与痿软舌并见。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

吐弄舌,病状名。吐舌,指舌体伸长弛缓,出口外而不收。弄舌,指舌体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舐唇上下及口角左右。多见于小儿,属心脾热盛重症。

强硬舌: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着涩不清,称为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

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虽然癌症病人往往会舌色青紫,但有青紫舌的人并不都是患有癌症,其它诸如与瘀血积滞有关的慢性病,如冠心病、肺心病、慢性肝病、糖尿病、脉管炎、红斑狼疮、妇女痛经、闭经等亦可见有青紫舌,但其比例及严重程度远不及癌症。

阴囊舌:舌体比正常大,表面有多数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沟纹的特征性即可诊断。后天性者应考虑到维生素B2缺乏、烟酸缺乏、肢端稽留性皮炎银屑病的可能。

痛性红舌:因为全身状况不适,如内分泌、代谢紊乱、维生素B族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舌头红肿疼痛的症状。

杨梅样舌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加强户外锻炼活动,提高抗病能力;少去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易感人群应及时注射疫苗。

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不卫生、腐败变质、不洁食品,特别是不生吃、半生吃海产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

注意防冻保暖,预防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发烧,做到生活有节律,避免暴饮暴食,疲劳过度。有高血压、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

杨梅样舌的缓解方法

一、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疗原则: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

主症: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次症: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疹后伤阴

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中药处方(一):

方名:猩红热方剂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方名:猩红热方剂二。

组成:连翘15克 双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芦根15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参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黄酒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2、其他疗法

(1)单验方

①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

②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①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②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3)简易方药

①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根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

②紫草、车前草各15~30g。水煎,连服7日。用于毒炽气营证,也可用于预防。

(4)中成药

①三黄片:每次2~3片,每日3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②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5)外治疗法

①金银花、山豆根、夏枯草、青果、嫩菊叶、薄荷叶各适量。煎汤漱口,每日2~3次。用于咽喉肿痛。

①玉钥匙散或锡类散,吹喉。每日 2~3次。用于咽喉肿痛。

二、西医治疗

1、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