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眼肌麻痹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临床特点:发病前多有感染/脑血管病基础,糖尿病、肿瘤、周围神经病变等诱因,可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复发起病,临床表现有复视,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睑或眼球活动障碍。
内容目录
外眼肌麻痹的概述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临床特点:发病前多有感染/脑血管病基础,糖尿病、肿瘤、周围神经病变等诱因,可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复发起病,临床表现有复视,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睑或眼球活动障碍。
外眼肌麻痹的原因有哪些?
诱因有感染/脑血管病基础,糖尿病、肿瘤、周围神经病变、流行性感冒、白喉、脑膜炎、脑血栓等等均可以引起眼肌麻痹。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两种原因而发:
1、卫气不固复外感风、寒、湿邪而发病。
2、肝风内动而至眼肌麻痹。
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受风寒湿邪而“着痹”。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外眼肌麻痹的检查有哪些?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 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外眼肌麻痹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眼肌麻痹易混淆的症状
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损害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外展神经麻痹,呈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有复视,多见于炎症、颅底肿瘤、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MS)、副瘤综合征等。
核性眼肌麻痹:核性损害表现为所支配的部分眼肌麻痹,多为双侧,可有临近结构损害的表现,有交叉瘫,多见于脑血管病、炎症、肿瘤。核间性眼肌麻痹:分前核间性和后核间性眼肌麻痹,前者为内侧纵束损害,表现为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对侧不能内收,外展侧可有眼震,集合反射正常;后者为桥脑侧视中枢到同侧外展神经核之间的纤维损害,表现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可以内收。多见于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MS)、脑干肿瘤。
核上性眼肌麻痹:表现为两眼的共轭运动障碍,不能动眼(第Ⅲ)、滑车(第Ⅳ)及外展(第Ⅵ)三对颅神经都是支配眼球肌肉的运动神经,头颅损伤可影响眼外肌及Ⅲ、Ⅳ、Ⅵ对颅神经而引起各种形式的眼肌瘫痪。神经受损时发生眼球运动障碍(眼肌瘫痪)及瞳孔散缩功能异常。眼球运动神经的损害可分为周围型、核型和核上型三种。主要做眼科检查、颅脑CT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 :见于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尼曼-匹克氏病,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尼曼-匹克氏病,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上睑下垂:由于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遮挡部分或全部瞳孔者称上睑下垂。正常人上睑缘覆盖角膜上缘的2mm,睑裂平均宽度约为7.5mm。为了估测提上睑肌的功能,可在抵消了额肌收缩力量的前提下,分别测定眼球极度向上,向下注视时的上睑缘位置。正常人应相差8mm以上。如前后相差不足4mm者,表示提上睑肌功能严重不全。同时水平向左、向右或垂直运动;无复视,两眼同时受累,但反射性运动仍存在,多见于脑血管病、肿瘤和炎症。
糖尿病合并眼肌麻痹多出现眼外肌麻痹,即80%眼内肌麻痹,20%眼内肌麻痹;动脉瘤压迫多为眼内肌麻痹,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眼外肌麻痹;脑干肿瘤可出现核性、核间性及核上性眼肌麻痹;副瘤综合征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眼肌麻痹;多发性硬化(MS)核间性、周围性眼肌麻痹,可伴有视力障碍;炎症可出现核性、周围性眼肌麻痹;脑血管病可出现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周围神经损害的眼肌麻痹均为周围性眼肌麻痹。
外眼肌麻痹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1)中药治疗
中医辩证:外伤性眼外肌麻痹多为外伤后导致血溢脉外,血不循经,肌肉失养而致眼球活动受限,视物重影。
治疗原则:活血行气,通经活络为法。
中药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
(2)针刺取穴
主穴:球后、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光明。
配穴:鱼腰、阳白、头维、迎香、外关、阳陵泉,太冲。
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用0.35×35寸毫针刺入穴位:鱼腰、头维、迎香、阳白、攒竹、太阳、四神聪、丝竹空斜刺进针,睛明、外关、阳陵泉、太冲、光明、球后、风池、合谷、三阴交,均为直刺进针,球后、睛明、攒竹进针后不行手法,其余各穴行平补平泄,以麻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每次取头部4~5穴及肢体部1~2穴。
外眼肌麻痹的缓解方法
眼肌麻痹最佳的治疗时间从发病日计算,在3个月之内是最佳治疗期(并且越早越好)。在此期间使用“吴氏通痹贴”治疗21天就可以痊愈(未实施穴位封闭治疗),尽早的治疗有利于尽快的恢复健康,减少病痛的折磨。
如果迁延日久超过1年治疗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能够治愈的疗程数也增加了许多;患者本身也饱受病痛的折磨。